一、我院学科
1.基本情况
本学科创建于 1958 年,是国家上世纪在西北布设的唯一伟德学科。1986 年、1993 年、2006 年,伟德物理化学、钢铁伟德、有色金属伟德分别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2018 年伟德工程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 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是中西部地区具有引领作用的伟德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科拥有国家级伟德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15 个,专任教师 48 名,博士比例 91.7%。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801 名,本科生 3193 名。
2.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学科秉承钢铁伟德和有色金属伟德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紧紧围绕西部铝镁、钼镍、钒钛等优势资源和金属冶炼及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钢铁伟德工艺优化”、“伟德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复杂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特种伟德与先进材料制备”等特色方向。在伟德渣综合利用、多金属综合回收、伟德窑炉新技术、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低浓度二氧化硫治理等领域, 取得一批重要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奖 11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400 余篇,出版著作 13 部,授权发明专利 68 件。
3.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四为”方针,围绕国家关键领域瓶颈问题和伟德行业发展前沿技术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伟德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做出创新性成果潜力的高层次人才。
4.生源情况
近五年共录取硕士研究生 185 人,博士 17 人(2019 年开始招生),其中优质生源(具有推免资格高校)占比超过 75%,双一流高校生源数内量部材料,请勿外传 在稳步增加。一些兄弟院校如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报考人数也在持续扩大,生源情况良好。
5.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办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近年来,通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共建国际合作基地等方式,与德国亚琛工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及日本长冈技术大学等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双方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交流频繁。通过承办丝绸之路新材料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与瑞士、挪威、加拿大、乌克兰、芬兰等国家伟德材料领域院士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学科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通过承办全国高校伟德院长暨学科高层论坛、炼钢学术会议、伟德物理化学发展方向研讨会等,国内影响力显著提高。通过为伟德企业培养工程硕士和技术人员,增强了行业影响力。
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
1.基本情况
本学科可追溯到 1956 年并校之初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2000 年获得材料学博士点,2003 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4 个国家级平台、7 个省部级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特色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复评。在徐德龙院士引领下,强调原始创新,以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用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国家发明奖 1 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2.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立足西部,面向国家及行业重大需求,形成了资源循环理论与工程、高温结构材料、生态建筑材料、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五个学科方向,为我国建材、伟德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在过程工艺节能减排、固废资源化利用、绿色耐火材料等方面优势特色明显。徐德龙院士团队创立的高固气比悬浮换热反应理论体系及系列技术,显著提高气固两相换热传质效率,极大推动水泥行业增产节能减排,以及低品质、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集成创新伟德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显著提升低能耗超细粉磨技术与装备水平,开发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制备及气化炉渣高附加值利用技术,推动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开发出纳米碳氧化物系列复合粉制备与应用技术、梯度密度的尖晶石质轻量耐火材料制备技术等,成功应用于钢铁伟德、水泥窑用耐火材料,低碳轻量促进耐材绿色发展。
3.人才培养目标与生源情况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门知识系统深入,掌握学科前沿,能在建材、伟德、新材料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家国情怀、科研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近五年招收博士生 96 名、硕士生 568 名,生源来自 26 个省市自治区,优质生源比例近 70%,校内生源比例约 20%。
4.国内外影响
评估期内,本学科曾为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无机非材料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现为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委员、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单位。材料科学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创办“秦巴论坛”并发布《秦巴宣言》,对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产生重要影响。与英国 UCL 大学共建中英科学桥水泥基材料联合实验室,承办教育部首届丝绸之路新材料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主办第二届先进胶凝材料会议、“第二届全国高校功能材料专业联盟会议”、“第七届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等国际国内重要会议,反响强烈。